You are here

我和我的孔院故事┃Me and My CI Story

草长莺飞,岁月荏苒。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已十三载。卡城(村)的春草夏花秋日冬雨无不见证了历任院长、教师和志愿者挥洒的青春洋溢的燃情岁月,抒写下如歌如诗的孔院故事,一个个故事似鹭江的朵朵浪花奔涌不歇,现采撷其中五朵,献礼厦门大学百年校庆

 

一 孔院明星学员Mike的故事

83岁英国老人的汉语梦

 

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最年长、最资深的汉语学员,喜欢中国,爱学汉语,在帮助推广汉语上更是不遗余力——他的名字叫迈克(Mike Crouch), 一位83岁的英国老人。

年轻时的迈克是一位工程师,从事煤矿设施和飞行器配件设计工作。27岁时,他转行进入南威尔士煤矿技术学校(后并入南威尔士大学)担任教员,教授煤矿工程设施、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课程。1982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在全英选派工作人员去海外做高等教育推广工作,迈克被选派为代表,去到香港,为英国的高等院校招收国际学生。1984年,迈克进入中国内地,从广州出发,到福建、四川等地的大学进行参访。

1999年,迈克到成都市第七中学任教,为当地高中生提供大学预科课程,教授数学、经济学和商学。之后,迈克负责的英国高校招生项目逐渐在成都、广州、武汉、青岛等地开设了分部,并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玛丽女王大学等英国高校输送了很多中国学生。

提起在中国的经历,迈克一脸喜悦。“我常说我喜欢中国,喜欢中国人。说不清我到底先喜欢中国还是先喜欢中国人,但两个我都非常喜欢!”

2002年,迈克退休回到英国。在中国的回忆萦绕在迈克心头,他时刻关注中国的动态,并决定系统地学习汉语。他先后在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了成人汉语初级Beginners1和Beginners2课程、中级汉语Improvers课程、暑期口语课、汉字课等,并于2016年5月通过了HSK1级考试。

“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叫我Mandarin Mike——汉语迈克,他们知道我对汉语和中国有多么着迷。我为我孙女选学校时,也有一个硬性标准,那个学校一定要提供汉语课程!”迈克说。

自2002年回英国后,迈克就不断地给英国政府写信,希望政府能投资外语教学中的汉语教学。同时他也给媒体写信,强调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他的信曾登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公共版上。

2018年2月24日,迈克实名撰写的文章发表在威尔士的主流媒体《西部邮报》的《威尔士视野》专栏上,强调“中国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有机会去学习汉语,这对他们的未来非常有益!” 2020年2月8日和2月15日,他又发表了“Preparing Children for the world to come”和“China Shows Us How to Do Infrastructure”,向英国人民介绍日新月异的中国,再次强调年轻人学汉语的紧迫性。

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每月都会举办几场文化活动,迈克逢场必到,从不缺席。文化活动中,他常带着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关于中国的各种书籍。他总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书分享给大家借阅,并向在场的人们说着他眼里蓬勃发展着的当代中国和他心中拥有良好品质的中国人。

“我觉得中国人身上有三样非常宝贵的品质。第一:注重家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强,夫妻之间和睦相处,父母抚养儿女长大成人,儿女长大后反过来照顾年迈的父母。这种强烈的家庭观念在近代西方文化中是一种缺失;第二:勤奋努力。中国人的勤奋和努力世界有名,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换取美好生活,这是非常积极的人生观;第三:节俭。许多中国人非常节俭,赚取的钱,一部分要存起来以备后用,不乱挥霍。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存钱意识较弱,很多人觉得可以依靠贷款来过比较奢侈的生活。”

迈克说,孔院的老师付出了很多,离开家人和朋友,来到遥远的国度教他们和孩子们汉语,他很感激孔院的老师。他也希望更多人来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更多学校可以教授汉语,希望中英两国友谊长存。

 

二 林丽芳院长和学员吴娜的故事

院长“家访”

 

卡迪夫孔子学院成人学员中有一位温文尔雅的英国老太太,叫吴娜(Oonagh),今年66岁。在中国,同龄的老太太每天跳跳广场舞、逛逛菜市场、含饴弄孙、专注养生,吴娜却在去年九月开始在孔院学习中文,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是她对中国文化饶有兴趣,除了每周一次的中文课,还经常参加孔院每月举办的文化讲座活动。今年四月参加了孔院组织的中国行春令营之后,她萌生了去中国一边学习中文一边教英文的想法。

从中国返回英国之后,吴娜便报名了HSK考试,起草了个人简历和入学申请,并邀请孔院院长林丽芳面谈。恰逢林院长带着孔院老师从卡迪夫赴班戈参加学术会议,返程的火车正好路过吴娜家所在的小镇,于是我们跟着林院长应邀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家访”。

日暮时分,吴娜在火车站接到我们,驱车到她家。氤氲暮色中,我们围坐在藤椅上,沏上一壶茶,倾听着吴娜缓缓讲述她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学习中文的规划,以及为了去中国执教英语而做的准备。她曾经在英国、埃及、美国等多个国家居住生活过,体验过不同的文化,有多样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大学获得理学士学位,秘书课程毕业,有金融规划师文凭,在金融行业工作20多年,同时经营自己的金融咨询公司10多年。目前既在一家银行从事金融服务工作,还在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指导临终规划--帮助人们办理遗嘱和信托服务,还出版过一本专著《临终必读》。为了实现执教的心愿,她已经开始学习TEFL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5级课程。

在中国参加春令营期间,吴娜非常积极好学,无论是汉语综合课,传统文化课,还是文化考察,都和其他年青的大学生一起积极参与-茶艺、书画、武术、中医针灸、骑车、登山等样样不落,并且抓住一切机会实践学到的中文,课堂、校园、商店、餐厅等都是练习口语的好地方。于她而言,学习中文并非一时兴起、心血来潮,而是始于几年前的规划。虽身处英国乡村,但是她执着于内心所想,向往开敞心灵,消除偏见和恐惧,拥抱不同的文化。她在申请信中写道,“我深深懂得:虽然东西方文化不同,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是相通的—人人都想要幸福的人生和家庭,都想要独立自主,都渴望有实现梦想的机会,都渴望被关怀。”

为了帮助吴娜,林院长细细研读了她的简历和申请,趁这次“家访”,一一为她指出其中需要修改和完善的细节,并说明了在中国工作和学习的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争取帮忙多方联系一些国内的学校。

夜深了,为了赶返程火车,我们冒着滂沱大雨离开了吴娜家。短短两小时的家访,收获的是善解人意的相互沟通和溢满心怀的殷殷共鸣。正如吴娜所说,她不仅渴望深入了解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和共同发展,并且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那就是去中国学习和执教,更好地和中国人交流,让自己成为疏通中西方信息的导管、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工作的教师和志愿者们,我们不也正在搭建这座桥梁吗?

 

三 去中国留学的杜维的故事

汉语改变了我的人生

 

2019年6月19日,我收到了一封邮件,主题是“I got accepted (我被录取了)”,发件人是我中级汉语班的一个学生,杜维。打开邮件,内容是:“感谢你们的帮助!”附件是一张邮件截图,图上写着:“感谢您的申请,我们已经审查过您的信息,非常高兴通知您,您已被成功录取为厦门大学2019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发件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看着这封邮件,我能想象到一张欣喜若狂的脸。这张脸的主人,就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他叫杜维(Wayne Donovan),英国人,31岁,目前在金融领域工作。今年9月,他就要辞去工作去厦门大学读书了。

谈起与汉语的缘分,杜维说,这一切都源于2016年的一次旅行。那时,他有一个好朋友在深圳生活,他收到朋友的邀请去中国看他。两周时间,两个小伙子一起游览了深圳、桂林、三亚、香港等地,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那是我第一次去中国,一切都很棒,唯一不足的是我不会说汉语,所以我得依赖朋友为我翻译。那时我就想:要是我也会说汉语就好了。”

2016年9月,杜维正式注册为卡迪夫孔子学院成人汉语班的学生。2017年下半年杜维再次去了中国,参加成都2017年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在成都的这段时间,杜维把工作烦恼抛之脑后,游览了大小景点并顺利跑完了比赛赛程。因为在英国时,杜维学过部分汉语,所以来成都前,他觉得基本生活交流是没问题的。然而真的置身中国,他意识到自己学的只是皮毛,因为去餐馆点餐时,杜维发现没有人用拼音,而他所掌握的汉字又实在有限。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学的东西还远远不够。

2019年4月,杜维作为卡迪夫孔子学院团的一员,奔赴厦门大学,参加中国行。“2017年,我没有去成中国,现在回想却觉得很感激。我们2019年4月去中国的学员中,部分人刚刚接触汉语,他们就像17年的我一样,还无法自如地和中国人交流。相比之下,我已经学了三年汉语了,所以这次,我正好可以利用学过的东西,更好地去和中国人交流。因此我收获了更多。”

“我之前没上过大学,因为高中时太淘气,没有好好学习。这件事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遗憾。可是现在,我有了一个去中国大学学习的机会。虽然最初的2年是语言课程,但若我学得好,就有机会可以延长至4年,这样我就能完成本科学位,这是我圆梦的一个方式,我真的很开心。我的家人也为我的进步感到高兴。我妈妈有一个硕士学位,所以我没上大学这件事曾让她很失望。但这次我能去中国上大学了,我妈妈非常高兴,她为我感到自豪——这对我很重要,我的人生也因此更加完整。”

“有人问我,为什么学汉语。我不知道,我就是喜欢汉语课。每周两小时的汉语课能让我集中精力,忘记其他烦恼。最初,我身边会说汉语的人不多,这让我觉得自己很特别。即使那时我说得不好,但我继续努力,我知道总有一天我可以说得很好。后来,因为学汉语我交了很多朋友,去中国的经历也都非常棒,而且HSK考试让我更加认可了自己。现在,我就要去中国最美的大学厦门大学读书了,很有可能获得一个学位,这些都是我在3年前想都没想过的。”

“我的家人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我有亲戚住在西班牙。上个月我去西班牙参加姐姐的婚礼,我不太会说西班牙语,可是没关系,因为西班牙也有很多中国人。在大街上、在餐厅里,我都用汉语来交流,完全没问题。我的亲戚不知道我会说汉语,所以他们在西班牙看我用汉语与人交流时,都非常惊讶。哈哈哈!” 杜维边说边得意地笑。“我妈妈和外婆都没有去过中国。妈妈说,我要去中国学习,她会去中国看我;外婆说,她要和妈妈一起去看我。其实若我不去中国学习,她们是不会想到要去中国的,但现在她们已经在计划一起去中国了,很有趣,对吧!还有我爷爷,他一直认为中国近些年发展得非常好,所以我开始学汉语时,爷爷觉得我做了一个很棒的决定。”

杜维9月去中国后,会先学习2年汉语,之后,他计划申请经济学学位。因为结合曾经的工作经历,他相信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走得更好更远。

最后,问起杜维对在卡迪夫孔子学院学习的感受,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常跟身边的朋友说:‘去卡迪夫孔子学院学汉语吧,因为真的是太棒了!’我的每个老师都很愿意帮助学生,这让我非常感激。我认为,来孔子学院学习,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好的决定。”

 

(后记:杜维已于2019.9赴中国入读厦门大学汉语专业。)

 

四 本土汉语老师Penny的故事

她教汉语这十年

 

不知不觉,和Penny共事已经近十个月了。我还记得第一天坐火车从卡迪夫到北威尔士,刚下车人生地不熟,她和她的大女儿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一起接我的情景。但对于Penny,这已经是她第六次在同一个地点接汉办送来的汉语志愿者教师了。这也是她在这所Argoed学校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上个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Penny的想法很简单:她想学别人没学过的东西,去别人没去过的地方,过和周围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其他英国人无法体会的全新感受,所以她选择了学汉语。这门科目在当时的英国非常之冷门,但至今仍然是杜伦大学的专业,并且随着中国的发展变得热门了起来。在大学里,Penny学得很认真,通过她的努力,大三的时候(1984年)她得到了去中国人民大学交换一年的宝贵机会。在杜伦大学求学的几年是她人生里难忘的美好经历,她与后来结婚的丈夫Andy也是在校园中相遇的。

Penny留着一头花白的短卷发,说话简洁扼要,眼神坚定,严谨中透着友善,是一位工作家庭两不误的独立女性。这是我第一次和外国人共事,其实也是我人生里的第一份工作,她让我充分体验到了英国人工作的严谨认真。

成为老师之前的她,作为一名国际销售经理,曾在香港工作过两年,而后也走遍了中国的各个地方。她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亲眼见证了80年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90年代的日益繁茂直至今日的欣欣向荣,也为她自己传播中华文化,汉语知识感到无比的自豪。

大约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Penny在英格兰的一所中学(Calday Grange)上了她人生的第一节汉语课,从此成为了一名汉语教师。她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学生对于英国人可以说汉语感到不可思议并难以相信,她受邀去学校开了一个讲座,流利的口语和写汉字能力惊艳四座。Calday Grange是全英第一批开设孔子课堂的中学,Penny也从此与孔子学院结缘。当时的威尔士还没有开设孔子课堂,住在威尔士英格兰边界的Penny看到了在威尔士开设孔子课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在当时的威尔士,还没有几个孔子课堂,更不用说威尔士的北部。她首先成为了Argoed学校的语言老师。当时的校长非常重视汉语教学,专门为学生开设了汉语俱乐部,Penny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了三年。2012年,Penny参加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会议,见到了当时卡迪夫孔院的中方校长傅教授,并与她积极讨论在Argoed学校建立孔子课堂的可能性。在细致的商讨和材料提交之后,Argoed学校孔子课堂终于在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的支持下开了起来。

Argoed学校是附近乡镇里唯一一个开设汉语课程的孔子课堂。它也因为开设了汉语课而远近闻名。但这些年也受到了一些阻碍,比如威尔士的必修课程设置里有威尔士语,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其实算是一门外语,所以学生会避开另一门外语的学习,无论是汉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但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2016年,Penny带的第一批六名中学会考的学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其中一名学生Rhys从高中毕业以后进入了卡迪夫大学继续学习中文,目前已经通过HSK4级的考试,准备前往中国参与为期两年的交换项目。Rhys的妹妹Phoebe是今年刚毕业的11年级学生,她也选择了汉语作为中学会考的考试科目,并且在毕业后准备继续学习汉语。

今年的四月,Penny第三次带团,带领师生共39名参与人员前往厦门和上海,带学生们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次前往厦门大学,学校师生的热情欢迎和引导,当地人民的友善好客,还有组织人员的帮助和完美配合都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魅力。每当有任何问题发生的时候,中国行的组织人员总是尽己所能的尽快解决问题,尽可能的让参与者得到最好的体验。比如这次前往中国的时候,有两位学生对当地的饮食非常不适应,组织者想尽办法为他们找接近英国的食物,让他们能吃上东西。还有从厦门到上海的路途遥远,所以每次交接的细节,都会提前跟Penny沟通好,给带队的老师减负。Penny还说,如果组织者没有这么细致入微,并且做这么多完善的准备工作,她也绝不会带团去三次中国,因为签证等事项实在是太过繁复。

Penny告诉我,卡迪夫大学孔院在这七年里给了Argoed和她非常多的关心和帮助。卡迪夫和Argoed相距甚远,横跨整个威尔士地区,但是孔院的联络人员比如Rachel基本每年都会为了北威尔士地区的孔子课堂,本土教师和志愿者专程开车来访,了解当地的情况。并且会邀请本土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前往英国各地参与培训等活动。

Penny的女儿Imme今年刚刚拿到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而且她选择的学科正是汉语,也非常期待会前往中国青岛进行交换。汉语的桥梁不仅在Penny的家里传递给了下一代对未来无尽的可能性,也连通了Argoed这个小小的学校里的学生们和中国的无尽缘分。我为在北威尔士教书的这一年感到自豪,也为Penny教汉语的这十年感动。

 

五 在威尔士山区执教的欧洋老师的故事

在英国的想念

 

两年零八个月,英国的执教工作告一段落,回顾在英国的日子,慨叹时光匆匆,见面仍如昨日,转眼已是离别。回国前的一周,参加各种离别的聚会,有人问我“你回国后会最想念英国的什么?”最想念英国的什么?我也在问自己,是伦敦的繁华?是北威的恬静?是正宗的英伦口音,还是那道炸鱼薯条?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怀念,如何从中挑选出那个最想念的呢?我想了一会儿,最后确定的说“这里的人!”,是的,这里的人!我们会看很多风景,我们会品不同美食,这些在我们的视觉里,味蕾中留下记忆,但是那些相处过的人,会留在心底,不论何时想起,除了记忆,还会有一份温暖!

住了三年的“家”。北威尔士Conwy小镇一栋176年老房子里,一对英国老夫妇和他们从中国收养的两个女孩儿,不论是他们,还是我,在2016年12月2日之前,都从来没想过我们之间会有何种交集,但是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让我入住了他们的房子,做了将近三年的“家人”。

夫妇俩热爱中国文化,厨房里有他们收集的中国瓷器,书架上有英译的汉语书籍,女主人Angela喜欢中国丝绸,男主人Richard偏爱传统书法,家里还有他们在拍卖会上拍下的中国清代文人砚台。夫妇俩带着两个小女孩去中国旅游很多次,游了张家界,看了上海滩,Angela感叹长城的雄伟,Richard赞赏苏州园林的雅致,每每谈到中国,夫妇俩总是兴致盎然,跟我说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中国,问我他们不了解,感兴趣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既古老神秘,又现代开放,东方魅力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Richard和Angela非常鼓励两个女孩儿学习汉语,去中国游学,还经常带着女孩儿们去中超购物,跟我约时间让我教女孩儿们中式烹饪。Angela告诉了我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如果有一天两个小女孩儿想回到中国找她们的亲生父母,女孩儿们要可以用汉语和她们的生父母交流,当我听到这个理由的时候,心里除了感受到暖意,夫妇俩对两个小女孩儿无私的爱更加让我感动!

自己独处的时候,我常常回想在英国经历的事情,相处的人,时常暗自庆幸,自己确实是一个幸运儿,身边所有的人,不论是房东还是同事,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温暖!

Aberconwy Secondary School,这座带着威尔士语名字的学校,即使时光荏苒,岁月交替,我也确信自己在多年之后,仍然会清楚的记得学校门前的木雕猫头鹰,门厅的奖杯展柜,长长的走廊通向Modern Foreign Language Office,推开门,是正在喝咖啡的Nia和Jenette。

Nia是学校孔子课堂的负责人,平时跟我接触的最多,各种汉语活动都由她组织和安排。Jenette是年级主任,她的女儿在我的班上学汉语,她自己带着学生们参加了两次汉办组织的China Trip。原本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给了我工作上的巨大支持。

2019年的端午节活动是我在任期间最后一次大型活动,也是遇到问题最多的一次活动。Nia给周边小学发了邀请函,但是学校回应速度不一,人数始终得不到确定。终于得到确切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又因为校车和食堂的问题让人挠头,这期间Nia不断和各个学校,各个部门沟通,终于在7月初邀请了5所小学的190名学生到孔子课堂参加端午节主题活动。Jenette在活动当日给小学生们上了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课,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屈原的故事,以及龙舟的结构也有所涉及,所以在活动最后一个环节制作龙舟竞赛中,小小的三年级的学生们用废旧的纸板制作出了非常精美龙舟,有的还写上了中国汉字:你好!

所有的遇见都是美好,所有的相处都存感动,我曾开玩笑的和朋友说,硕士学习是三年,在英国的生活也将近三载,这点点滴滴的岁月,积累起来的不仅仅是听到更多的学生跟我说:你好,不仅仅是中国烹饪课上孩子们品尝中餐时露出的笑容,还有所有遇见的人,相处的情。挥手说再见,道一声珍重,在英国留下一份想念!

Me and My CI Story

ZHU Huan, YANG Ruyue, HU Xinyue, OU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