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iffci 发布
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人物专访系列1
学习汉语 拥抱世界
——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最资深学员的汉语梦、中国梦
茫茫人海里,
蓝色眼睛与黑色眼睛交汇的一瞬,
那是一种可以忽略肤色,忽略种族,甚至可以忽略所有不同的动人力量!
这是否意味着东方文化的独特吸引力和强大穿透力的存在?
万水千山,
跨越洲际与国度,
穿越历史与文化,
是否意味着“我心向往”一旦成为内心的核心驱动,
从此,便将风雨无阻,义无反顾?
执着三十载,
汉语成为热爱中国的信物,
“学好汉语”便成了一生的信条!
(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学龄最长的学员Mike)
人物关键词:80岁;英国人;卡迪夫大学孔院;学习汉语多年;在中国工作生活20多年;中国绿卡;英国汉语教学;巨大贡献
照片中的这位老者叫Mike Crouch,今年已经80岁了。他在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多年,是这里最年长、最资深的学员。Mike修读了Chinese Beginners 1和2,可以较为流畅地和中国人交流,并在2016年5月,通过了HSK1考试,现在已经开始了Chinese Improvers(汉语初中级水平)的训练。面对这些成绩,Mike十分开心,然而,对于一位年事已高、听力不好的老者来说,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并持之以恒是何等地不易。而更让人感动的是Mike多年来对汉语教学在英国教育系统推广的热情与执著。
一,从工程师到语言传播者
1936年,Mike Crouch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南部朗达卡嫩塔夫郡的一个普通家庭。在他8岁那年,撒切尔夫人上任,并在原有的教育系统(政府资助公立学校和贵族私立学校)基础上引进了文法学校,改变了英国人只有去贵族私立学校接受精英教育和去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培训这两种选择的教育史。从此,文法学校的学生如果成绩优异,也可以进入大学接受精英教育(比如现任首相特蕾莎·梅就出生于中产家庭,在文法学校毕业后进入牛津大学)。Mike的母亲对家里五个孩子的教育十分用心。面对新政策,她思虑再三,决定把作为长子的Mike送入文法学校,以便将来能有更多选择。
16岁时,Mike从文法学校毕业,去了一家煤矿公司担任工程师,从事煤矿设施设计和飞行器配件设计工作。18岁时,Mike进入军队服役,那是1954年,他被英国政府军队派到德国学习工程技术。5年后,兵役结束。Mike回到英国,他得到了另一家煤矿公司的工作机会,为挖矿工人和预落地的飞行器(如飞机等)设计支撑架,以保障矿工和飞行器的安全。同时,Mike也获得了公司资助,在伦敦大学继续学习并取得了数学和物理学学位。之后,Mike也在威尔士大学取得了数学和工程学的荣誉学位。然后,Mike在去研究所做研究和去企业工作之间,选择了后者。工作多年后,煤矿工业逐渐不景气起来,27岁的Mike开始在南威尔士煤矿技术学校担任教员。他教授的课程包括:煤矿工程设施、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理论课,以及将理论转为实践的指导课程。
以前,在英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国际学生和国内学生交的学费是一样的。然而,1980年,英国教育部部长决定取消对国际学生的政府补助,要求国际学生付全额学费。于是国际学生的学费变得十分昂贵,来英国的国际学生越来越少。
1982年,为推广英国文化,得到政府资助的民间机构British Council在北京开展了莎士比亚戏剧展等活动,启动了Education Counseling Service项目。在项目中,British Council派工作人员去海外做英国高等教育推广和招生工作,Mike被选派为代表去到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并第一次去到了中国内地考察。1984年,48岁的Mike再次从广州出发到福建、四川等地的大学参访。次年,Mike得到与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八大院校之一)合作的机会,开始推广2+2项目,涉及法学、商学和会计学课程。学生可以在本地大学学习两年,然后到英国学习两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降低教育成本以减轻父母的压力。同时,Mike拿到了会计学学位,并成为FCCA会员(Fellow of the Chartered Certified Association),还加入了Royal Engineering Society。1995年,Mike回到英国,与土耳其、希腊和中东等国的大学展开合作,也帮助他们设立2+2学位课程。
1999年,布莱尔政府认为应该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因此,Mike被Northeastern English University邀请去成都和ACE公司合作,为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筹备2+2学位课程。经过实地考察,Mike确定了向内地市场推广相关教育项目的可行性。1999年,Mike进入成都第七中学,为当地高中生提供预科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熟悉英国课程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为学生来英深造做准备。在预科课程里,Mike主要教数学、经济学和商学,同时以丰厚的薪酬待遇从英国招募优秀教师去中国工作,也在中国招募优秀教师为他们工作。直至2002年,Mike在中国成都、广州、武汉、青岛等地开设了分部,并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玛丽王后大学等学校输送了很多中国学生。
(Mike和成都市第七中学学生合影)
2002年,Mike退休回国,决定开始系统地学习汉语。在Mike的带领和影响下,他的女儿和孙女也都开始学习普通话。如今,Mike仍和许多学生保持着联系,并常常受邀参加学生的婚礼。
二,MIKE的中国情
在采访过程中,Mike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他对中国的深厚情感和难以言表的情结。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引起国人愤慨。当时,Mike正在成都任教,十分担心自己因为是外国人而有麻烦。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老师都上前跟他说:“不要担心,你不是美国人,你是英国人,大家都会保护你的。”当时外交紧张,举国悲痛,Mike却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善与关怀。他说,那时候,四川有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外国人只有大约不到四百个,然而他并没有感到孤立无援,因为不管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商场服务员,都给予了他帮助和温暖。这些经历使他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收获了深厚的感情。因此,多年来,Mike一直努力学习汉语,并长期致力于推动汉语教学在英国、特别是威尔士地区的发展和壮大。
“我完全相信,如果你会使用英语和汉语,这个世界将是你的主场!”洪亮的声音、坚定的语气、敏锐的眼神、前倾的体态,每当说到汉语,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总会格外激动。“我在中国待过,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们必须接纳它。同时,汉语作为我们与中国政府、商业和社会沟通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它会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Mike也接触到了很多中国美食,如广东菜,川菜等等。通过美食,他感受到中国所特有的家庭文化支撑正是西方国家所缺失的。Mike说: “在中国,有三样东西极为关键。第一是努力,我所认识的每一个中国人工作都非常努力,西方人却丢失了这一点,我们没有关于工作的道德规范;第二是勤俭,中国人的存钱意识很强,不像西方人觉得可以靠贷款生活而过度挥霍;第三就是家庭,我始终相信家庭是中国社会极为关键的部分。当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地谋生时,他们的孩子就由祖父母来带,等到春节和其他需要回家的时候,大家就会全家团聚。我们英国人在七八十年前也是这样,祖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为抚养小孩做出很大贡献。他们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聊天,而父母则要到田里去劳动。我的家庭就是这样。家庭组织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英国现代社会所要找回的东西。”
由于曾在中国学校任教,Mike对中国教育也有深入的认识。他认为,学生、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是教育的关键,而这一点,在中国教育中有很好的体现。比如,学生早上要按时到校;家长起得很早,做早餐、送孩子上学;学校里的老师工作负责。这样,在家长的帮助和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学习。教育的成功需要多方的努力和付出,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方面。与此同时,Mike也注意到了文化交往的过程需要互相借鉴。比如,中国新年有一个习俗是发红包,Mike也会发红包给小孩,但只发两块钱,一块钱用来享受购买的乐趣,另一块钱要存起来,培养孩子的储蓄意识。这就是文化的借鉴与结合,这个过程实在令人激动。
(卡迪夫孔子学院开放日,Mike和朋友欣赏中国传统民乐演奏)
1982年,当Mike第一次来中国,他发现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Mike就意识到,中国将快速发展并逐步强大,中国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商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英国想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了解中国,加强与中国的对话与交流,与中国人更好地交往。同时,Mike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家庭组织结构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哲理,这也正是让他坚定不移学习汉语、推广汉语的核心动力。
因此,推广汉语和发展汉语教育就是摆在英国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威尔士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最初,工党政府为投资外语教学召开过一个座谈会,当时Mike就给政府写信。2002年,他又给媒体写信,这封信刊登在了《Daily Telegraph》 公共版,然而事情仍然不见进展。后来,Mike又向威尔士政府建议,希望每个学校都能够开设汉语课程,尽管这并不是易事。然而,幸运的是,WJEC(威尔士联合教育委员会)已经被English Qualification Board要求就汉语教学做出相关调查与评估,并由Mike牵头这项工作。Mike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完整的文书,从多个层面阐释了学习汉语、推广汉语教学的重要性,积极说服相关部门展开汉语教学工作。Mike认为为了把握好中国日益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英格兰地区已经将中文教育纳入课程系统,而威尔士地区必须加快脚步。
由威尔士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5年,有29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汉语GCSE考试,41名学生参加了A level(英国高考)的汉语考试。而2009年到2010年曾有多达100名学生参加了GSCE和汉语A level考试。去年夏天,威尔士地区有5270名学生参加了法语GCSE和A level考试,2050名学生参加了西班牙语考试,1128名学生参加了德语考试,然而仅有70名学生参加了汉语考试。“由此可见,与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相比,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相对缺乏,汉语在威尔士地区处于弱势。如果威尔士地区的学校不能让未来几代人更好应对全球激烈竞争,这的确会令人担忧。” 教育部编辑Gareth Evans说。“为什么如此矛盾?是否应该为汉语在威尔士地区所处的不利地位感到担忧?” 英国文化协会威尔士地区主任Jenny Scott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她说:“威尔士地区学习汉语GCSE和A level的人数持续减少,我们担心威尔士地区学生的外语能力将面临巨大问题,也更希望这些语言的影响力能被大家认可。威尔士需要更多的人去学习包括汉语在内的更多的语言。”
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Catherine Chabert也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项目,在威尔士地区的孔子学院,特别是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已经开展多年。向孩子们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极为关键的,这是汉语向全英推广的第一步。但是,这仅仅是很小的一步,汉语教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威尔士地区想快速赶上也需要更加努力。”
目前,汉语教学的开展主要在提供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私立学校,而公办学校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受到了很多限制。另外,优质汉语教师的匮乏和汉语学习环境的缺失也是这里汉语学习的一大困境。
Mike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语言里用得最多的是口语,而要想提高口语,就需要汉语教师来跟他讲汉语,因为好的汉语老师会教人区别声调,比如不想把“妈妈”说成“马”,就要既掌握汉字又掌握声调,这都需要汉语老师的帮助。“在中国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每个星期五都有汉语角,这就有了更多说汉语的机会。虽然中国人有时会叫我老外、鬼佬等,但这让我感到很特别。”Mike说。在Mike看来,如果面向英国全境推广汉语教学,大约需要15000-20000名汉语教师,并且要用两到三年来壮大这个群体。长远来看,可能需要10-15年时间才能弥补部分地区汉语教学起步晚、进展慢带来的问题。不过,孔子学院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在威尔士地区就有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班戈大学孔子学院和圣戴维三一学院孔子学院三所由中国高校和英国高校合办的汉语教学机构。这些孔子学院不但提供了优质的教师资源,还在威尔士和中国的人文交流之间架起了桥梁,如2015年4月,在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的组织下,北威尔士的一所中学15名学生前往中国厦门市和厦门大学进行参访和交流。这些交流活动也进一步促进了汉语教学的发展。
四,学习汉语,拥抱世界
由于Mike在童年时期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他九岁时,都没有见过香蕉和橘子,也没有吃过糖果。后来他有机会学习法语、德语、瑞典语等,当他用瑞典语和一个小女孩说你要坐在我膝盖上吗?他发现,语言的力量真的可以打破文化的隔阂与边界。于是,他把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语言教学传播上,也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文化交流事业。
面对中国经济地飞速发展,英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一些政策制订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是促成新商业关系的良好时机,如果下一代能够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贸易,一定会促成更多的交易。2013年,一份名为“Language for the Future”的报告中,英国文化协会阐述了掌握汉语对产生巨大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过去三十年里,每年平均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它作为主要新兴力量的角色,中国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挑战。英国是中国最重要的欧洲投资方,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来自中国的投资。接下来的三十年,中国日益增多的中产阶级对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大幅增长,中国的一些大公司也会组织更多的国际贸易活动。通过中国日益增加的出口量和更高档的进口贸易投资,英国将会继续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汉语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英国教育协会编辑Gareth Evans说:“汉语在全球拥有近14亿的本族语者,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也曾鼓励学生放弃学习法语、德语,转而学习汉语。2013年,British Council 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汉语被列为对英国未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五种语言之一。
令人鼓舞的是,汉语教学正在全球逐步发展起来。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One Million Strong”计划,旨在增加美国青少年学习普通话的数量,争取在2020年之前实现20万到100万的增长量。2016年9月7日,英国政府宣布将拨款1000万英镑,到2020年让5000多名公立学校学生达到普通话流利水平。而在威尔士,威尔士政府已经启动了“Global Futures”计划以推动威尔士地区学校的外语教学。这项计划获得了48,0000英镑的政府资金支持,威尔士四个地区的中学也已经结为“卓越中心”联盟,这些学校的老师将接受汉语教学培训。而威尔士地区,特别是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推广工作,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Mike多年的愿望,终于照进了现实!
正是由于Mike的经历和情感,让他在学习汉语、大力推广汉语教学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也正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挚爱,对英国国家发展、国民进步及中英两国更好交往的热切期盼,让他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
Mike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总策划: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周郁蓓教授
录像:童灵珊
采访:童灵珊、张蝶
翻译:周梦娜、马琪琪、王杰
图:张 蝶
文: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王 杰/祝 欢/张 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