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英国卡迪夫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马文康的离任感言

人们常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高中无意间听说孔子学院项目,在心中默默播下种子,到今日已经结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卡迪夫的两年汉教之旅,这一场奇妙但似乎又早已注定的缘分早已成为我人生中值得珍藏的宝贵回忆。

第一次前往英国,飞机落地之前,看到窗外的大本钟,心怦怦直跳,感觉平日里总是隔着屏幕看到的景象如今就矗立在眼前。一路上的一切都是新鲜又兴奋的。下了飞机后,经过漫长的等待,在一个雨夜和同行志愿者一起坐上大巴,前往最终目的地-卡迪夫。窗外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到,只听得到劈里啪啦雨点敲打窗户的声音。车内的灯光在玻璃上映射出自己那张疲惫又充满期待的脸。

到达卡迪夫的第二天,又是阴雨连绵。早听说英国雨天很多,在电影里无数次看到英国绅士淑女们撑着伞,互相挽着胳膊,在雨中穿过广阔的田野,走向带着昏暗灯光的小房子。当然,卡迪夫不会有这种典型的英国电影风景,但是路上陌生的口音,街道旁热闹的咖啡厅,一路上穿着花雨衣踩着水洼兴奋的大喊的孩子们,都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可亲可爱。在随后两年的任期里,我虽说不上钟爱雨天,但每每下雨的晚上,我也会像我的一个当地朋友那样,在自己温暖的小窝,点上蜡烛,泡一杯热气腾腾的水果茶,静静的聆听雨滴前来问候的声音。

(图一:日常休闲最爱去的海滩之一-Barry Island)

到现在也还记得,第一次去的学校,在老师介绍我进入教室的那一刻,所有稚嫩的小脸齐刷刷转向我,从头到脚打量我一番,恨不得钻进我脑袋里,看看我在想什么。黑色的头发,小麦色的皮肤,“你好”的问候,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如此的新鲜,一个个都兴奋得涨红了小脸。在一开始的课堂上,我多多少少还是带着学生思维的,有时会被学生掌控。在遇到捣乱不听话的孩子会手足无措,比较轻易被挫败感吞没。后来慢慢总结经验,及时接收学生反馈,跟孔院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并认真观察周围同事尤其是本土老师是如何掌控课堂,讲解知识点。慢慢完成了内心从学生身份到老师身份的转变,这是个非常神奇的一个过程。对我而言,这种教学技能上的成熟,同时也代表了心智的成熟。这个转变让我平时在思考问题方面也变得更加缜密,有条理。在面临生活上的困难的时候,也不会慌张,更多是沉着冷静地解决问题。

(图二:春节活动期间看到祝愿祖国度过难关的暖心标语)

除了收获教学硬件能力的提升,在卡村两年结识的友情也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在一次当地一家咖啡厅举行的文化活动中结识了一直到现在还在联系的好朋友。她叫Petra,是一位匈牙利姑娘。第一次见面我就被她标准的英式发音迷住了,直到第二次见面才知道她不是英国人。她的课程专业是动物保护方向,每次我们外出散步,她都能像一个小灵通一样,立即告诉我这朵花,这株植物,以及那只鸟叫什么名字,包括它们来自哪个国家。受她的影响,我也开始留意身边的花花草草,一些在我面前出现的可爱小生物。每天上课下课的漫长路途反而变得生动活泼了起来。

(图三:我和Petra可爱的家人)

在英国的第一个圣诞节假期也是在她家度过的。人生中第一次品尝了圣诞大餐,在平安夜聆听了女王讲话,在圣诞树下和她的家人、可爱的狗狗一起拆开堆满圣诞树下的礼物。她的爸爸因为了解到这是我第一次来英国,还专门为我准备了介绍英国人文社会风情的书。外出散步时,可以看到每家每户都点上了温暖的小彩灯,传来阵阵笑声。在这样的氛围里难免会想家,但是因为他们的陪伴让我多多少少减少了思乡之苦。那一年圣诞夜晚,伴着点点烛光,看着旁边幸福的一家人,望着窗外繁星点点。这个夜晚会终身难忘吧。

回首这两年的任教经历,对于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海外汉语志愿者教师也有了新的感悟。从日常教学上一个普通知识点的讲解,到各种文化活动的宣传筹办,事无巨细,每一个细节都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体现。我们身处异国,每个独立的个体在本地居民的心里,尤其面对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英国中小学生来说,我们就是一面镜子,一面展现泱泱大国礼仪风范的镜子。如若对自身要求不严,不能以身作则,上再好的课,对于最终让本地居民全面,立体的认识中国也是没有帮助的。课要上好,人也更要做好。不断全面提升自己,努力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从最初的一个汉教念头,到最后在海外汉教岗位上工作了两年。这两年里,有欢笑,有泪水,有挫败的感受,也有成就感满满的时刻。这一个个细小的片段构成了这段我青春年华里最美,最难忘的时光。趁年轻,去闯荡吧!因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者:马文康,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毕业,2018.9-2020.7,英国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

审校:林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