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八旬老人助汉推 携手孔院创辉煌

    在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的众多汉语学习者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员——他年过八旬,在同龄人含饴弄孙、尽享天伦的时候,他选择了开始学习汉语。红润的脸庞,灿烂的笑容,在花白头发的映衬下,老人更显精神矍铄。在卡迪夫孔院大大小小的活动上,你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帮忙布置活动场地,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当地人普及中国知识,拉着孔院的新老师动情地讲述他和中国的故事。他还总爱向大家“炫耀”从中国买来的写满汉字的领带,还有那条一个冬天都舍不得摘下来的中国红围巾。任凭你向任何一个孔院中外方工作人员问起,大家都会笑着告诉你,“哦哦,你说的是老爷爷啊!”

    他叫迈克·约翰·克劳奇(Michael John Crouch),今年81岁,在卡迪夫孔院学习汉语已经快三年了。最近,老迈克又成了孔院的大红人,因为他写的一篇关于在威尔士地区中小学普及和推广汉语的文章,在威尔士当地的主流媒体《西部邮报》之《威尔士视野》专栏上发表了!

    老迈克与中国结缘,那还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1983年,迈克开始在香港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另外两位瑞典同学、一位澳大利亚同学被安排去了广州。这让迈克心中激动极了,他终于有机会看看中国真正的模样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大街上到处是熙攘的人群,即使在周末,人们也不愿停下忙碌的脚步。用迈克的话说,“中国太不一样了!我觉得中国人又勤快又节俭,所以他们能成功!”这是中国留给迈克的第一印象。不久后,完成了在香港的学业,迈克回到了家乡英国威尔士。

    在广州的所见所闻,让迈克日思夜想。他寻求各种机会重返中国,想深入地了解这个“不一样的国家”。终于,在1988年,他得到了在中国推广英语教育的机会,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一次,他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广东和福建。“在那么短的几年时间里,广州已经不一样了!我不能想象在将来,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说起三十年前的事情,迈克依然激情澎湃。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在1991-1994的三年间,迈克又数次来到中国,各种各样的博览会、商业洽谈和中英学校间的交流合作,给了迈克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的全貌和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也让迈克由最初的“好奇”渐渐变成“爱”上了不一样的中国。

    一年后,迈克退休了。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迈克决定把对中国的爱转化为行动,他正式开始了自己在英国土地上的汉推之路。自1995年起,迈克向英格兰、威尔士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媒体写信,建议他们扩大与中国的合作范围,并将汉语纳入英国中小学语言教育必修课的范畴。2002年,迈克的外孙女到了上学的年纪,六十多岁的老人跑遍了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只为给孩子找一所开设汉语课的学校就读。2016年,英格兰教育部门采纳了老迈克的建议,直到这一次的文章发表,迈克说,自己写的信至少有三十封了。

    2018年,老迈克也有自己的梦想。他说:“我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但是我从来没放弃过要再回到中国的梦想。希望今年,我能带着我的外孙女一起去中国,让她也看一看这个神奇的国度!”我们真诚地祝愿,这位孔院老师最关爱的学生、这位汉推事业最真诚的伙伴,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梦想成真!

(卡迪夫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