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她教汉语这10年

不知不觉,和Penny共事已经近十个月了。我还记得第一天坐火车从卡迪夫到北威尔士,刚下车人生地不熟,她和她的大女儿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一起接我的情景。但对于Penny,这已经是她第六次在同一个地点接汉办送来的汉语志愿者教师了。这也是她在这所Argoed学校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在成为汉语教师之前,她曾是威尔士一所化学原料公司的国际贸易经理。

一、本土教师Penny与汉语的不解之缘

说起学习汉语的经历,那要让我们一起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Penny的想法很简单:她想学别人没学过的东西,去别人没去过的地方,过和周围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其他英国人无法体会的全新感受,所以她选择了学汉语。这门科目在当时的英国非常之冷门,但至今仍然是杜伦大学的专业,并且随着中国的发展变得热门了起来。在大学里,Penny学得很认真,通过她的努力,大三的时候(1984年)她得到了去中国人民大学交换一年的宝贵机会。在杜伦大学求学的几年是她人生里难忘的美好经历,她与后来结婚的丈夫Andy也是在校园中相遇的。

Penny留着一头花白的短卷发,说话简洁扼要,眼神坚定,严谨中透着友善,是一位工作家庭两不误的独立女性。这是我第一次和外国人共事,其实也是我人生里的第一份工作,她让我充分体验到了英国人工作的严谨认真。

成为老师之前的她,作为一名国际销售经理,曾在香港工作过两年,而后也走遍了中国的各个地方。她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亲眼见证了80年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90年代的日益繁茂直至今日的欣欣向荣,也为她自己传播中华文化,汉语知识感到无比的自豪。

二、Penny与孔子学院的七年之约

大约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Penny在英格兰的一所中学(Calday Grange)上了她人生的第一节汉语课,从此成为了一名汉语教师。她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学生对于英国人可以说汉语感到不可思议并难以相信,她受邀去学校开了一个讲座,流利的口语和写汉字能力惊艳四座。Calday Grange是全英第一批开设孔子课堂的中学,Penny也从此与孔子学院结缘。当时的威尔士还没有开设孔子课堂,住在威尔士英格兰边界的Penny看到了在威尔士开设孔子课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在当时的威尔士,还没有几个孔子课堂,更不用说威尔士的北部。她首先成为了Argoed学校的语言老师。当时的校长非常重视汉语教学,专门为学生开设了汉语俱乐部,Penny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了三年。2012年,Penny参加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会议,见到了当时卡迪夫孔院的中方校长傅教授,并与她积极讨论在Argoed学校建立孔子课堂的可能性。在细致的商讨和材料提交之后,Argoed学校孔子课堂终于在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的支持下开了起来。

Argoed学校是附近乡镇里唯一一个开设汉语课程的孔子课堂。它也因为开设了汉语课而远近闻名。但这些年也受到了一些阻碍,比如威尔士的必修课程设置里有威尔士语,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其实算是一门外语,所以学生会避开另一门外语的学习,无论是汉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但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2016年,Penny带的第一批六名中学会考的学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其中一名学生Rhys从高中毕业以后进入了卡迪夫大学继续学习中文,目前已经通过HSK4级的考试,准备前往中国参与为期两年的交换项目。Rhys的妹妹Phoebe是今年刚毕业的11年级学生,她也选择了汉语作为中学会考的考试科目,并且在毕业后准备继续学习汉语。

三、三次带领中国行远赴厦门、上海

今年的四月,Penny第三次带团,带领师生共39名参与人员前往厦门和上海,带学生们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次前往厦门大学,学校师生的热情欢迎和引导,当地人民的友善好客,还有组织人员的帮助和完美配合都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魅力。每当有任何问题发生的时候,中国行的组织人员总是尽己所能的尽快解决问题,尽可能的让参与者得到最好的体验。比如这次前往中国的时候,有两位学生对当地的饮食非常不适应,组织者想尽办法为他们找接近英国的食物,让他们能吃上东西。还有从厦门到上海的路途遥远,所以每次交接的细节,都会提前跟Penny沟通好,给带队的老师减负。Penny还说,如果组织者没有这么细致入微,并且做这么多完善的准备工作,她也绝不会带团去三次中国,因为签证等事项实在是太过繁复。

对于去中国行的学生们,在14,15岁的年纪远赴中国旅行,也是他们人生里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不夸张的说,我的这些学生里有一些连伦敦都还没有去过,但是却得到了去中国旅行的机会。很多人都把中国行称之为“life-changing”,“life-affirming”,不仅仅是开阔眼界那么简单,他们会通过中国行思考很多。比如Rhys也是在中国行后更加坚定自己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并最终选择了汉语作为大学本科的专业。Phoebe今年也参加了中国行,并且也决定之后上高中继续跟着Penny学习汉语。十年级学生Jack参与了我和Penny组织的汉语俱乐部,曾经的他偶尔会因为各种原因缺席,但是自从去了中国回来之后,他基本没有缺过课,并且决定在毕业后继续跟着Penny学习HSK相关的课程。不少人都说自己很想在今后的人生里通过别的途径再回到中国。

四、学生、Penny、我和卡迪夫孔院

类似Rhys这样的学生其实不少,他们有的人在小一点的时候非常的顽皮,也有一些是因为遭受一些疾病比如ADHD的困扰,不能非常专注的上课。但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清晰的感受到,这一类的学生往往会对中文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也比在别的课程上高很多。所以我觉得Argoed的汉语课帮助了不少这样的“问题学生”。

Penny告诉我,卡迪夫大学孔院在这七年里,给了Argoed和她非常多的关心和帮助。卡迪夫和Argoed相距甚远,横跨整个威尔士地区,但是孔院的联络人员比如Rachel基本每年都会为了北威尔士地区的孔子课堂,本土教师和志愿者专程开车来访,了解当地的情况。并且会邀请本土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前往英国各地参与培训等活动。

Penny的女儿Imme今年刚刚拿到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而且她选择的学科正是汉语,也非常期待会前往中国青岛进行交换。汉语的桥梁不仅在Penny的家里传递给了下一代对未来无尽的可能性,也连通了Argoed这个小小的学校里的学生们和中国的无尽缘分。我为在北威尔士教书的这一年感到自豪,也为Penny在孔子课堂的七年感到感动。

(供稿:图/胡心悦、Penny Lynch 文/胡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