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iffci 发布
记忆中的家访是小学的时候老师专门到学生家深入了解情况。没想到,来到英国竟然也会有机会家访。
卡迪夫孔子学院成人学员中有一位温文尔雅的英国老太太,叫吴娜(Oonagh),今年66岁。在中国,这是同龄的老太太每天跳跳广场舞、逛逛菜市场、含饴弄孙、专注养生、颐养天年的年纪,吴娜却在去年九月开始在孔院学习中文,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是她对中国文化饶有兴趣,除了每周一次的中文课,还经常参加孔院每月举办的文化讲座活动。今年四月参加了孔院组织的中国行春令营之后,她萌生了去中国一边学习中文一边教英文的想法。
从中国返回英国之后,吴娜便报名了HSK考试,起草了个人简历和入学申请,并约请孔院院长林丽芳面谈。恰逢林院长带着孔院老师从卡迪夫赴班戈参加学术会议,返程的火车正好路过吴娜家所在的小镇,于是我们跟着林院长应邀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家访”。
吴娜家所在的小镇叫阿伯加文尼,这座南威尔士的门户小镇,距离英格兰边境仅几英里,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布雷肯比肯国家公园。日暮时分,吴娜在火车站接到我们,驱车去她家,沿途看见大片的苍翠绿地,不时有羊群静静地在草地上吃草休憩。进入乡村小径,两边齐人高的灌木修剪得整整齐齐,栋栋村舍掩映其中,静谧安宁。吴娜家是一栋不大的平房,取名为“寂寥农舍”,房前屋后全被绿色草地和树木包围着,室内陈设简洁,客厅的落地门外是用户外木铺设的前院。来到前院,只见眼前绿色的草地绵延天际,天空中浓云漫卷,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氤氲暮色中,我们围坐在藤椅上,沏上一壶茶,倾听着吴娜缓缓讲述她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学习中文的规划,以及为了去中国执教英语而做的准备。她曾经在英国、埃及、美国等多个国家居住生活过,体验过不同的文化,有多样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大学获得理学士学位,秘书课程毕业,有金融规划师文凭,在金融行业工作20多年,同时经营自己的金融咨询公司10多年。目前既在一家银行从事金融服务工作,还在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指导临终规划--帮助人们办理遗嘱和信托服务,还出版过一本专著《临终必读》。为了实现执教的心愿,她已经开始学习TEFL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5级课程。
在中国参加春令营期间,吴娜非常积极好学,无论是汉语综合课,传统文化课,还是文化考察,全部和其他大学生一样积极参与-茶艺、书画、武术、中医针灸、骑车、登山等样样不落,并且抓住一切机会实践学到的中文,课堂、校园、商店、餐厅等都是练习口语的好地方。于她而言,学习中文并非一时兴起、心血来潮,而是始于几年前的规划。虽身处英国乡村,但是她执着于内心所想,向往开敞心灵,消除偏见和恐惧,拥抱不同的文化。她在申请信中写道,“我深深懂得:虽然东西方文化不同,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是相通的—人人都想要幸福的人生和家庭,都想要独立自主,都渴望有实现梦想的机会,都渴望被关怀。”
为了帮助吴娜,林院长细细研读了她的简历和申请,趁这次“家访”,一一为她指出其中需要修改和完善的细节,并说明了在中国工作和学习的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争取帮忙多方联系一些国内的学校。
夜深了,为了赶返程火车,我们冒着滂沱大雨离开了吴娜家。短短两小时的家访,收获的是善解人意的相互沟通和溢满心怀的殷殷共鸣。正如吴娜所说,她不仅渴望深入了解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和共同发展,并且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那就是去中国学习和执教,更好地和中国人交流,让自己成为疏通中西方信息的导管、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工作的教师和志愿者们,我们不也正在搭建这样的桥梁吗?
(供稿:图/林丽芳 文/杨如月)